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安职要闻
  • 2025-10-31
    2025年9月-10月,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安徽职业技术大学承办的“2025 年度安徽省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职学校改革创新类(访学研修)项目”圆满结业。来自安徽省中职学校的80余名教师齐聚安职大,共同探索中职院校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为安徽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以红心铸魂为引领,探索立德树人新境界 本次培训始终以“党建引领 + 师德塑造” 为核心抓手,从思想建设与实践行动双向发力,推动教师坚定育人初心、担当职教使命。在思想引领层面,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研讨、走访研学等课程模块,引导教师深刻把握 “三全育人” 内涵要求,将思政教育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夯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根基。以数字赋能为引领,探索智慧职教新路径 为主动适应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本次培训聚焦“数智赋能教学创新”,构建前沿课程体系与实践场景,全面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与育人能力。课程设置上,围绕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数智赋能职业教育” 等核心主题,通过创新研学,实地观摩智能制造、智慧楼宇、智慧餐饮、智慧农业等新业态的运营模式,让教师近距离感受前沿科技与教育融合的无限可能,在企业实景中理解
  • 2025-10-31
    10月30日下午,安徽职业技术大学与合肥市阜阳商会联合在至发楼306会议室围绕党建引领专业共建开展研讨,召开座谈会。学校行政负责人盛鹏出席会议,合肥市阜阳商会主要领导、能源动力与安全党政班子成员参加会议。盛鹏代表学校对合肥市阜阳商会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学校发展历程与历史沿革,回顾了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肩负使命、砥砺前行的奋斗足迹。重点阐述了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鲜明办学特色,尤其是在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同产业协同的独特优势。他强调,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与合肥市阜阳商会的深度合作,能够将学校的教育科研资源与商会的产业企业资源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为地方发展注入新动能。合肥市阜阳商会支部委员会与会领导对学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高度赞扬了学校的办学成果和育人理念。党支部书记张之伟介绍了商会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以及会员企业在相关领域的发展需求。他指出商会将积极推动与学校在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在职员工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共建实训平台、开发培
  • 2025-10-31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精准谋划学校“十五五”规划,10月30日,校党委主要负责人李方泽、校领导杨林国带领办公室、人事处、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等职能部门负责人,深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走访 + 座谈交流”的形式,与学院教职工进行面对面沟通,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谋划思路、制定举措。会前,李方泽前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的办公区域和实训场地,实地考察办公条件和实训环境,并深入了解相关软、硬件设施对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为后续的座谈奠定基础。座谈会在至廉楼104会议室举行。会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周玉强汇报了学院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副院长(主持)胡继胜汇报了学院发展规划,围绕职教本科建设,结合学院现有情况,对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完善、深入开展产教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学院的设想;教师代表的发言聚焦教学、科研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他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对学校在教学资源配置、教师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认真听取了学院
  • 2025-10-30
    (办公室)为落实校地合作协议,深化校企协同育人,10 月 30 日,在肥东县县委书记王书武陪同下,学校党委主要负责人李方泽,校领导杨林国,赴肥东县实地调研当地重点企业发展需求,开展访企拓岗活动,并与肥东县政府就落实校地合作举行座谈。座谈会上,王书武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学校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肥东县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布局及人才需求等情况。他指出,肥东县近年来聚焦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当前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高校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安徽职业技术大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希望双方以此次调研为起点,重点推进并落实以下四方面对接合作:一是科研项目对接。聚焦“有用科研”,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切实为企业发展赋能。二是就业资源对接。提前做好顶层设计,精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建立常态化校企人才输送与培养机制。三是创业孵化对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支持,整合资源提供指导与平台,助力优质项目落地成长。四是党建工作对接。充分依托肥东县红
  • 2025-10-30
    为系统梳理实践经验、集中展示实践成果、不断深化活动影响、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10月29日下午,我校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总结报告会在至立会堂成功举办。校领导宣岩松莅临活动现场,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团委专职团干、各二级学院团总支书记、实践团队全体师生志愿者及2025级新生代表共近千人参加会议。报告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活动专题纪实视频《行走的思政课》,全面回顾我校青年学子深入乡村振兴一线、产业发展前沿、革命历史现场、基层治理阵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的鲜活场景—— 同学们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眼睛发现中国精神,以耳朵倾听人民呼声,以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会上对学校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个人”进行了表彰。在成果交流环节,来自11支优秀实践团队的代表依次作汇报发言,通过PPT演示、纪实短片展播、演讲等形式,系统分享了团队在实践中的经验做法、思想感悟与工作
  • 2025-10-29
    10月29日,无为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叶燕玲一行来校开展调研交流活动。校领导宣岩松热情接待来宾一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交流座谈会,会议由宣岩松主持。 会上,宣岩松代表学校对叶燕玲一行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历史、校园文化、学风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近年来在职业教育改革、就业育人深化、内涵建设提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效。他表示,此次调研交流不仅有效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双方后续合作搭建了良好桥梁、奠定了坚实基础。无为市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淀深厚、特色鲜明,希望双方以此次交流为重要契机,共同搭建多维度、多层次就业服务平台。 叶燕玲对我校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谢,并详细介绍了无为市产业发展现状及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她重点围绕市重点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交流,表示希望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通过定向培养、实习实践、专场招聘等举措,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共创校地合作共赢新局面。 会后,来宾一行参观了校史馆、汽车工程学院实训中心,登东山,考察校园文化。(图文/赵瑞)
  • 2025-10-29
    本网讯(教务处)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厅日博体育,日博注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系统总结并部署学校实践教学工作,10月28日,学校召开实践教学工作会议。校领导胡辉平出席会议,教务处、学生处负责人以及各二级学院院长参加会议。会议由教务处负责人主持。会议伊始,教务处负责人领学了《安徽省教育厅日博体育,日博注册进一步做好2025年秋季学期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工作的通知》精神,强调要规范实习管理、保障学生权益、提升实习质量,并重视后续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学生处负责人就2023级学生管理工作及相关要求作了汇报,指出在实践教学背景下,应持续加强日常考勤等纪律教育,同时注重求职安全与生产安全,重点防范电信诈骗风险,加强对重点困难学生群体的帮扶,为后续就业工作打好基础。会议还通报了2023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包括教学计划执行、学生到岗、专业匹配度、地域分布等数据,既展示了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客观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困难与挑战。在交流研讨环节,各二级学院院长围绕实践教学的经验做法、特色亮点及面临的实际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会议最后,胡辉平对下一阶段实践教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深化思想认识
  • 2025-10-29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引导入党积极分子系好政治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党校于10月20日至10月27日举办2025年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示范培训班,来自16个二级学院分党校的35名学员参加培训。课程设置突出政治性与融合性本次培训紧扣“红心铸魂 技能报国”主题,在课程安排上,既强化政治引领,设置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解读、党章党规学习、党的纪律作风建设、党史学习教育等核心课程,着力筑牢大家的党性根基和思想基础;又注重与职业院校特色相融合,专门设计了大国工匠与青年积极分子信仰对话、技能报国先锋案例教学等特色模块,引导大家深入思考如何将个人专业技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找准技能报国的实践路径。开班第一课上,学校党委负责人李方泽为参训学员作了《深学细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专题讲座。他从深刻领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聚焦掌握其精髓要义、切实践行其根本要求等四个方面作了详细解读。讲座旨在引导学员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日常,在专业上追求“专精特新”、品质上锻造“勤朴勇毅”,涵养学子优良学风,